“有的人通过语言影响世界,有的人通过行动改变世界,有的人制造噪声转移注意力”,柴静通过视频引起了大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,也引起了一些与环境治理本身根本无关的讨论乃至争议。
在这里,被柴静和讨论柴静刷屏了的各位,如果愿意听的话,主页菌想要分享一个有关“环保”、“行动”、和“技术”的故事。
故事的主人公,陈家轲,大学本科学的是材料专业。
2012年的时候,作为一名湖南人,陈家轲注意到越来越多有关湖南镉大米的新闻,他说这些新闻对于祖辈都是农民的他触动很深,由此他开始关注这个问题,并想到做水稻田重金属去除,为农民做些什么。
他开始读大量文献,比较研究了三四种去除方案后,在实验室做了一些合成,筛选出一种个人觉得比较有把握的方案。
13年4月,陈家轲联系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所长和副所长,其中李西明副所长给了他回复,并推荐他联系这方面的*邵国胜副研究员,很快,陈家轲又得到了邵博士的回应,一通电话之后,陈家轲买了当天去浙江富阳的车票,与邵博士当面讨论自己的方案。
陈家轲学长说,邵博士当时给他的方案提了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,**是成本,对于农民来说,可以接受的每亩水稻的处理成本是20元;*二,水稻重金属去除机制的复杂性与重金属废水不一样(陈家轲学长当时正在研究重金属废水处理且有所收获),稻田里的菌落可能对投入的药剂有影响,菌落会不会降解药剂,会不会有副反应,有些重金属对水稻成长是有利的(如铜),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决定方案的成败;*三,能否从源头控制水稻田重金属污染问题,例如控制重金属废水的排放。
陈家轲学长告诉邵博士,控制成本他可以做到,且他当时已经在申请注册自己的公司,生产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机器。毫无疑问,邵博士表示愿意支持陈家轲学长去除水稻田重金属的实验方案。陈家轲回到北京后又核实了一遍自己样品在水中的实验效果,就将样品寄给了邵博士。
水稻种植是个漫长的过程,加上前后长长的准备期,8个月后,实验才完成,可惜效果并不理想。邵博士帮助陈家轲总结了两种分析:一是产品失效;二是当年高温,水稻生育后期早衰;陈家轲学长又查看了大量的资料,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,需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。
陈家轲学长是一个踏实做事的人,这次的尝试之后,决定先专注于重金属废水的处理研究,这就是他目前在做公司的产生背景,这就是他的故事。
言者有心,听者也有意。关注这个平台的亲们,或多或少都对技术有一些兴趣,主页菌将这个有关“想法”、“能力”和“执行力”的故事分享给大家,希望每一位听众能够有一点收获,有些许的触动,也在关注环境话题的时候,有一些印象。
注:陈家轲,*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读硕士研究生,北京弱水无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